由国家卫生计生委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《“十三五”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》提出:到2020年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、保持基本消除克山病状态等7种地方病防治目标。
关于碘缺乏,近些年从政府到民间宣传深入人心,人们大都对此很熟悉,但大家对克山病却比较陌生。其实,克山病对国人的伤害并不亚于碘缺乏,在很长的时间里,人们对它几乎束手无措。不过,在攻克这一地方病的过程中,中国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,也更新了国际医学界对硒元素的认识,为世界重新定义了“硒”。
中国硒研究”引发国际关注
硒元素的发现者是瑞典化学家雅各布·贝采利乌斯(Jacob Berzelius)。1817年,贝采利乌斯在用黄铁矿炼制硫酸的铅室底部观察到一种红色沉积物,其燃烧时所产生的臭气很像碲,但分析发现其内部并无碲成分,而是一种近似的新元素。由于碲的英文化学名称Tellurium中的“Tellur”含义为“地球”,衍生于古罗马神话中的“地球女神”一词,于是贝采利乌斯便以古希腊神话中含义为“月亮女神”的“Selene”作字头来命名他发现的这种新元素,称为Selenium,化学符号为Se,中文称之为“硒”。
硒元素被发现后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基本上是应用于化工、冶金、电器方面的研究和生产。直到20世纪初,才被学术界一些人士零星试用于医学领域。
硒元素在医学方面的研究
硒不仅与地方病有关,研究发现,硒还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。
硒具有抗氧化作用。医学研究发现,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都与活性氧自由基有关,而硒是若干抗氧化酶的必需组分,它通过消除脂质过氧化物,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,从而起到延缓衰老和预防某些慢性病的发生。
硒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。适宜的硒水平对于保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必需的,因为硒在脾、肝、淋巴结等所有免疫器官中都有检出。
当然,硒的抗肿瘤作用最受关注。科学界研究发现,血硒水平的高低与癌症的发生息息相关。
更有事例表明,在1984—1990年我国进行了为期6年的人群补硒干预试验,每千克食盐中加入15毫克亚硒酸钠。结果表明,肝癌的发病率下降了32.8%。美国为期13年的补硒干预试验也显示,肺癌、前列腺癌、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。由此可见,硒元素的医学作用对人体的重要性。(内容来源网络,仅供参考,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删除)